就目前的情况,天津市在新材料行业发展方面已经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聚集优势,有利于骨干企业不断对产业链条实施辐射带动,促使产业得到更加有效的延伸。并且在新材料的各个领域当中,不断有龙头骨干企业涌现,例如天津力生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天津钢管集团等,以上各个企业在相应的领域均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在产业方面,各个企业更加注重发展的协同性,从而能够促使产业得到更加有效的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崭新的产业格局。
1 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发展优势
天津市是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属于开展现代化制造业的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雄厚的整体技术实力,且工业系统相对更加完整。对于天津市来说,新材料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属于一个十分关键的突破点,促使新材料产业得到高速发展,有利于天津市的现代化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天津市的自身发展优势,促使天津市制造业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对更加优质、数量更加庞大的产业资源进行吸收和应用。
1.2 技术环境
经过多年以来的持续发展,天津市的整体实力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天津市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在7.3万家以上,并且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等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占比已经达到70%以上,例如瑞普生物、红日药业等创新型的企业不断涌现,以此为基础,越来越多高端的产品先后被研发,促使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目前国内首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以及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中心均已经在创新平台创建成功,并且具有60个以上的国家级实验室,以及4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2010年的数据相对比,具有显著的增长。除以上之外,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6个,可见天津市的整体实力呈持续不断增长的形式。
1.3 经济环境
天津市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我国十二五阶段已经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工业发展的角度对其分析,可以了解到,天津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于促使天津市在航空航天等相关支柱型产业的有效发展,在2015年一年中,天津市的总产值已经达到2.5万亿元以上,其中近半数的产值由装备制造业所创造。且相关研究显示,此时的数据与2010年的数据相对比,其产值得到了近两倍的增长。与此同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方面,平均增长数据均达到20%左右,其中航空航天产业更是已经达到了35%的增长,与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相比,其具有相当之大的增长幅度。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规模方面,其中产值分别已经达到20%以上和13.8%,另外,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汽车等共八个国家新兴工业区产业示范基地已经建成,有利于促使天津市的产业聚集更加繁荣,且能够得到更加长远的良好发展。
截至2016年,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已经达到365亿元以上,相比上一年增长幅度达到15.3%,并且投资的方向主要在于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部分新兴领域的增长已经达到了近200%,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工业优势产业投资情况项目投资额(亿元)年均增速(%)轻纺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工业优势产业投资.7914.9
2 天津市新材料产业集群
2.1 重点发展领域
就目前为止,在功能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多个新材料产业领域,天津市的研发以及应用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天津市钢管,早已经被纳入到国家重点钢产业生产基地之中。天津市膜天膜公司,其属于我国最早对空纤维膜分离技术研发以及应用和生产的企业,并且以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为基础,天津市膜天膜公司创建起了亚洲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中空纤维膜制造基地,由此,不管是在中空纤维膜的装置方面还是在其探究方面,均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除以上之外,我国锂电池产业的聚集中心同样为天津市。天津市的力神电池公司在锂电池销售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不仅居于国内首位,在国际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天津市滨海新区是我国对高性能复合材料开展探究工作以及实际运用的主要区域,该区域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波音复合材料以及美国雷可德等。在天津市新材料产业的规划之内,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碳纤维产业,均能够在天津市的中化产业区域内得到有效的集中,进一步为天津市工业区的有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天津市已经正式成为我国的新材料生产基地。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qikandaodu/2020/0713/381.html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