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是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根茎,味苦、性寒,人心、肝、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1],《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黄连栽培成本比较高,如果能将黄连的须根和茎叶也充分利用,不仅更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也减少了生产成本[2]。近年研究证明,黄连须和黄连叶均含有不同程度的黄连生物碱,黄连须根含3%的生物碱[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主要有效成分生物碱类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等药理作用[4]。已经有些单位开始将这些部位用于鱼和禽的饲料添加剂,防治易发传染病,证明确实有效,但目前的利用量还不足实际产量的1/10,仍旧需要加大研究和利用力度。
黄连生产副产物包括黄连叶、黄连叶柄、黄连须等。在黄连收获时,黄连地需要“亮棚”(去掉遮阴棚),强光直接照射到植株上,黄连植株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等将向根茎转移。黄连叶柄和须根中生物碱如何分布,作者目前尚无见到相关的研究报道。黄连采收时,部分叶柄和须根丢弃在田中,部分叶柄和须根随黄连一起进入下游加工并最后进入灰渣。搞清楚黄连生物碱在叶柄和须根中的分布,对于黄连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实验利用HPLC分析监测技术,系统研究了黄连生物碱在5年生黄连叶、柄及须根中的分布,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探求黄连副产物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充分提高黄连资源的利用率[5]及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日本岛津LC-20AD高效液相色谱仪。
1.2 材料与试药 黄连生产副产物来源于重庆石柱县;盐酸小檗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连生物碱含量测定[6]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ODS2高效液相色谱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50∶50);流速:1.0 mL/min;柱温:20 ℃;检测波长:345 nm。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药材粉末(过2号筛)0.2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盐酸(100∶1)的混合液50 mL,密塞并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40 kHz)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紧密量取续滤液2 ~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1.3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1 mg,置于10 mL的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配成浓度为10 μg/mL的对照品储备液。
2.2 黄连加工副产物中黄连生物碱含量测定
2.2.1 样品含量的测定 精密称取药材粉末0.2 g,按“2.1.2”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进样10 μL,按“2.1”的色谱条件依次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黄连加工废弃物生物碱含量含量/%黄连叶黄连叶柄桩口(离黄连较近的叶柄)黄连须(离黄连较近端)黄连须(离黄连较远端)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总生物碱/%
2.2.2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取同一样品溶液,按“2.1”的色谱条件重复测定总生物碱含量6次,RSD为0.13 %,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良好。
2.2.3 重复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样品溶液6份,按“2.1”的色谱条件重复测定总生物碱含量,RSD为0.72%,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2.4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样品溶液3份,分别置于高温、高湿、光照的条件下24小时后测定总生物碱含量,RSD为0.21%,结果表明样品稳定性良好。
2.2.5 加样回收试验 精密吸取4份同一样品溶液0.5 ml,向其中加入1.0 ml盐酸小檗碱标准液,测定标准液的回收率,小檗碱平均回收率为94.925%;RSD为1.51%(n=4)。
2.3 单因素试验
2.3.1 酸度(V/V)[7-8]对黄连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准确称取黄连须样品25 g,在料液比为1:15,硫酸浓度分别为0%、0.25%、0.5%、1.0%、2.0%的条件下回流提取1 h,结果如图1所示,硫酸浓度为1.0%提取效果最好。
图1 酸度对黄连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2.3.2 料液比对黄连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准确称取黄连须样品25 g在硫酸浓度1.0%,料液比分别为1∶5、1∶10、1∶15、1∶20的条件下试验,回流提取1 h,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1∶15的料液比提取效果最佳。
图2 料液比对黄连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2.3.3 提取时间对黄连生物碱提取的影响 准确称取黄连须25 g在硫酸浓度1.0%,料液比为1∶15,在提取时间分别为0.5 h、1 h、1.5 h、2 h、2.5 h和3 h的条件进行回流提取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提取时间为1 h时生物碱含量达到最大提取率最高,而1 h后生物碱含量逐渐降低,所以综合考虑成本和生产周期,以回流提取1 h为佳。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qikandaodu/2020/1006/680.html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