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和威胁,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把修建城市隧道、管廊以及轨道交通等公用设施作为城市重要的战略发展方针,以解决城市资源与环境危机,实现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区别于其他构筑物,地下工程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固定性、唯一性的特点,尤其涉及多项地下工程共同建设时,对于规划的要求更为严格。本文通过对地下空间分层建设的分析引出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理念。地下空间建设技术的发展为协同建设打下基础,根据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两种方式分别选取了地下工程穿越和预留两种工程案例,阐述分建协同与合建协同的实际意义。通过典型案例,探讨在以城市市政交通隧道为主导的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交通隧道、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地下过街通道、过江通道、电力管沟等地下构筑物之间协同建设的问题。
2 地下空间现状及分层理念
2.1 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现状和特点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落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其开发主要以人防工程、地下商场以及地铁等逐步发展而来。长期以来,我国地下空间的发展建设呈现点状分散、性质单一、各自为政的特点,其开发模式不利于地下空间的集约和高效利用。
随着地铁建设力度的增大,地下空间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出现了地下市政交通、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综合管廊等多种开发利用形式,使得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难度也逐渐增大。
不同于地上空间特点,地下空间不可逆的特点决定了其分层规划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对地下空间的分层化进行研究,以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向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
2.2 地下空间的分层概念
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因缺乏对城市地下空间竖向分层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由于缺少相应的长远需求规划,在地下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没有合理地进行布局,从而导致地下空间设施相互冲突的矛盾屡有发生。一些先建的地下设施随意占用了一部分地下空间资源,使得后建的地下设施一旦与之发生冲突,就只能往更深的方向发展,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以及开发的困难。因此,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同时,有必要对其竖向布局进行分析,使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够按照相应设施的功能以及所处的地域进行有层次的开发,实现分层化发展[1]。
图1 地下空间分层示意
所谓分层化,即指将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分层进行规划,如市政交通、管线、商业区等分层、互不干扰的开发方式(见图1)。合理的分层开发模式,可以促进地下空间利用效率的提高。
地下空间建议分层配置方式见表1。
表1 地下空间建议分层配置方式埋深/m 名称设施0~-1 0浅层优先设置市政管线-1 0~-3 0次浅层优先设置车站、地下通道、市政地下道路-3 0~-5 0次深层优先轨道交通区间-5 0+深层优先过江通道、地下物流系统等
根据不同埋深的地下空间建议配置方式,合理分配各区间设施布置方案,以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2.3 浅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浅层至次浅层位于地下0~-10m之间,是人员活动最为频繁的地下空间区域。其区域中土壤热性能模式适合于混合土地利用。这种模式可保证人类的全天候活动,因为更为广泛多元化的土地利用,白天黑夜均能吸引更多的人。本区域内用地为现阶段地下空间发展最为敏感区域。本层中交叉重叠着轨道交通、市政交通、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等设施。
以上设施,在城市生活中是搬运食物、物资、能源等的线路,同时,承担了大部分人的移动和交流,可以说是城市活动的生命线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建设条件、建设需求而异,分层化建设是做好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前提。
3 地下空间协同建设
3.1 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概念
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是为实现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而采用的一种协调机制。通过统筹规划同一区域内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综合管廊以及地下人行过街等设置,提高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效率。
地下工程之间的协同,主要分为两种,即合建协同与分建协同,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在结构、附属设施等一部分或者多个部分之间是否存在共用。合建协同主要指在建设时序、建设方式上的协同,其需要对两种不同类型构筑物的施工工期、建筑分布、结构形式或者附属设施之间的联系进行统一协调,达到两者之间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统一;分建协调主要指建设主体之间无物理联系,主要考虑其结构空间布局的关系和影响。地下空间协同建设应综合考虑建设条件、工程投资、建设时序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协同建设方式。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qikandaodu/2021/0119/836.html
上一篇:复合式路面拓宽硬路肩综合利用研究
下一篇:天窗修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