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谈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困境与更新

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中国画中,写意花鸟画最能体现文人画的精神和成就。它萌蘖于宋代,成熟于明代,到清代达于鼎盛,无论笔墨、色彩、造型、章法还是诗书篆刻的综合利用,乃至风格流派,都已臻

在中国画中,写意花鸟画最能体现文人画的精神和成就。它萌蘖于宋代,成熟于明代,到清代达于鼎盛,无论笔墨、色彩、造型、章法还是诗书篆刻的综合利用,乃至风格流派,都已臻极致。潘天寿以后,文人画传统仍占主导地位的写意花鸟画便无大师,这不但兼指作为文人画大师必备的文化修养,更直接说明问题的是绘画形式。今人至少在三个形式方面难于和前辈比肩:一是笔墨,二是造型,三是构图。写意花鸟画的主要绘画功力表现在用笔上,这同书法有密切关系。但具有独立审美的书法性线条形态是有限的,不是可以无限地创造下去,所以现代书法也面临难于超越古人的困境。从徐青藤到潘天寿近五百年,写意用笔的各种形态已被挖掘殆尽,有创意的笔法一直被人沿用。写意花鸟画的用笔还受到题材形象的限制,其题材本来就相当狭窄,而花鸟不像人物的衣着和山水的大自然人工改造能随时变迁,花鸟的品种改良是有限的,为之服务的笔法也就有限。同样,用墨也有局限的。今人的墨分五彩和破、泼、积、宿以及加胶法等,基本上仍在重复古人。写意花鸟画的题材有限,许多常用题材的花鸟造型已经形成高度程式性的固定造型,可供变化的空间极为狭小,难于突破。例如梅花除了几个点和几个圈外,便无法发展出新的造型来。竹叶也唯有长条形状,不同画法的差距只有略有粗细长短而已。它们像书法中的文字结构一样,极大限制了书画家的创造性,写意花鸟画的布局令人感到大同小异和似曾相识,不能像人物和山水有大空间可以伸延,借大小纵深的透视关系变化构图,所以平面性太强,缺令回旋空间。在构图上,现代画家还面临一个题款没法超越前人的困境。题款作为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文人画所特有的。题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法,二是诗文,二者综合体现题款的水平。题款的好坏,既影响到构图,也影响到立意的质量。现代画家的知识结构与古人不同,题款水平远不及古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写意花鸟画寻找新题材一直是近代花鸟画家企望超越前人的主要努力,齐白石、潘天寿都这样做过。齐白石曾将农作物引入花鸟画,但并不都是首创,古人也曾尝试过。综观他一生所画,传统文人画的花鸟题材还是占绝对多数。潘天寿虽然找到雁荡山花,可主体还是外形和家莳花卉相似的野百合、山菊花和野竹子,如不看题款,难分“朝野”。潘天寿的山花作品也极少,大量的依然是梅兰竹菊以及荷花和水仙之类的题材。当代花鸟画更普遍在搜寻新题,由江浙文人画家创立的写意花鸟画中不曾描绘的西南和东南地区的亚热带、热带动植物,时被引入画中;但写意花鸟画的选材是有很大限制的,首先它造型鲜明,便于用“写”的方法来表现。有此特殊性,故写意花鸟的内容一直远不及工笔广泛。当代花鸟画家为了寻找新题材,以为只要画出一种别人所未曾画过的花鸟便可以成功,结果只流于猎奇。猎奇的题材无法流行,这和时装可不同。无法流行的题材自然无法作为花鸟画的代表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因而也就无法取代已有的题材。因此有必要加以深入思考、探索。

面临困境,现今画家正以巨大的勇气和超群的智慧在寻找出路,力求创作出新时代的花鸟画,使作品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情调美,不但在取材内容上反映客观现实,富有思想性,还要在表现形式上,在构图、赋彩、笔墨技法方面有创新精神。根据新的主题、题材、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技法,为传统的表现技法输入新血液。因为,花鸟画技法的演变是随着画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着。由于画家的思想变了,对自然界的花和鸟的感悟就会不同,艺术标准、审美观点也都跟着起变化。对旧的一套表现技巧觉得不适当和不够用时,也就会追求创造新的技法。在近几年全国性的画展中,不难看出写意花鸟画的立意创新之作,综观近年来的成绩,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以西方绘画手法来观察写生和创造花鸟形象。同时改变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计白当黑”的构图法则,把原本留白供读者联想的环境作为可供视觉感受的描绘,从而产生一定的真实感和意境。在内容取材和表现技法上破旧立新,努力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把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并努力营造传统绘画中从未有过的那种广阔、开朗、健康、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这一时代精神,在技法上采用了几种结合的办法:花鸟和山水相结合,写意和工笔相结合(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白描与点染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这些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是表达新内容、新感情、新时代精神所需要的。古人曾反映了他们的时代,我们也一定能创造出正确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形式来。这些绘画形式、手段、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够更自由、更准确、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受和理想的,能够较好地适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qikandaodu/2021/0128/850.html

上一篇:“人造洞庭”宿鸭湖
下一篇:现当代艺术思潮对设计素描教学的借鉴意义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