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综合利用评价体系构建初探以

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概述 苏州市区域特点是人口多而土地少,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苏州城市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交通量的激增,苏州主城区和昆山、常熟等区市已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架桥、立

1 概述

苏州市区域特点是人口多而土地少,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苏州城市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交通量的激增,苏州主城区和昆山、常熟等区市已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架桥、立交桥,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是缓解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的一大突破口,也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修补完善、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实现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苏州市内环高架桥下空间现状

2.1 内环高架桥桥体和断面形式

2.1.1 内环高架桥概况

苏州市高架桥总体呈“井字加环”形态,加强了苏州核心区与工业园区、高新区、相城区和吴中区的联系,沟通古城区与周边组团,引导城市向东和向北的发展。

快速路高架桥为苏州最主要的高架桥类型,其中包括内环高架桥、中环高架桥及放射形快速路高架桥,是“两环+快速”路网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保证了南北向、东西向快速连接的同时,可以补充南北向辅助性快速路,此外也增强了中心城区与各区、各片之间的快速连通。

本次研究对象苏州市区内环高架桥是由东环、西环、南环、北环围合而成的“井”字形快速路高架。苏州内环快速路全长约26 公里,大部分为高架隧道形式,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每小时80 公里。

2.1.2 内环高架桥桥体和断面形式

本次研究重点在于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对于“下部空间”主要指的是位于城市高架桥桥面下方与地面之间形成的一段空间,主要是由高架桥的顶面、承重柱及地表三个要素组成。空间的范围由顶面的外边缘所决定;空间尺度由顶面距离地面的高度及顶面大小决定;空间的形态由顶面要素的形状、顶面要素距离地面的高度及地面实际情况所决定;承重柱起着限定空间和提供围合感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将高架桥下空间分割成若干个小空间,柱体的高度决定了高架桥下空间的净空高度。

苏州内环快速路全线长约26 公里,经过调研分析,全线可以形成桥下空间的部分仅有约20 公里,占总长的80%,其余都是地面形式及隧道形式,且大多数集中于北环快速路段。

为了更精确地分析桥下可有效利用的空间,并对未来桥下空间利用做出有效指导,将20 公里的高架桥下空间明确分成了三个部分:标准段、匝道段及枢纽段。

根据统计分析,标准段占比最高,全长10.5 公里,约占全线可用空间的50%;全线匝道共有21 处,全长约7.3 公里,主要分布在东、西和南环城市主干道交叉口附近,约占全线可用空间的28%;枢纽段主要分布于内环快速路高架桥的四角。

图1 苏州市区内环高架桥四类断面形式示意图

图2 苏州内环高架桥下空间停车场利用现状图

内环快速路高架桥全线标准段主要有四种断面类型(见图1)。第一种断面形式是中央双柱式,也是苏州市所有高架中最常见的高架断面形式,桥下空间宽约7-10 米,空间两侧均为机动车道,且车流量比较大,空间利用率相对较高,但空间使用的安全系数较低。第二种断面形式是两侧双柱式:支撑柱分居两侧,中间可以形成约10 米宽的可利用空间,目前这种断面的高架桥主要分布在西环快速路高架桥的南北两端。空间一侧为机动车道,另一侧为非机动车道,空间可利用性较高,空间使用的安全系数也较高。第三种断面形式是两侧双柱式并列:这种断面出现在由主线分离成两条支线的路段,从而形成了约24 米宽的可利用空间,目前这种断面的高架桥仅位于西环路北端,空间两侧均为机动车道。空间利用率很高,但空间使用的安全系数较低。第四种断面形式是中央三柱式:在两侧双柱式断面的基础上,在中央多加了一根支撑柱,形成了桥下约15 米的空间,空间一侧为机动车道,另一侧为非机动车道。空间可利用性较高,空间使用的安全系数也较高。

2.2 内环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现状

2.2.1 国外研究利用现状

国外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经过一定的建设和设施配套,将桥下空间变得更加安全和宜人,适合在桥下“剩余空间”发展的功能包括: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商业零售功能,自行车或机动车停车场等交通功能等等。这些功能不仅仅使桥下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区域整体更新和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qikandaodu/2021/0226/895.html

上一篇:火龙果初加工综合利用研究
下一篇:万煤制乙二醇副产杂醇油的综合利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