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有关研究显示,在全球每年排放的煤灰粉,仅仅只有一部分被重复利用,剩余的大量煤灰粉仍然被堆放在地,不仅影响环境,而且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农业种植和生长。另外,在粉煤灰中重金属含量与放射物质含量较多,这些化学元素都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污染环境。一旦有粉煤灰进入人们身体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进入水中,就会造成水质被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对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和利用对策进行分析。
对于粉煤灰的综合利用而言,如果粉煤灰进行长时间的堆积,就会造成粉煤灰和土地等各种问题的产生,粉煤灰中的有害物质会严重的影响水环境和土地环境。毕竟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就是粉煤灰尘,所以在实际的粉煤灰综合利用中,一定要重视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做好对粉煤灰资源的合理利用,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煤灰企业带来有效的经济收益。
一、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粉煤灰在我国有着比较广泛的利用,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利用在各种研究中,再加上现阶段我国的相关物资研究资源短缺,我国处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时期,水泥作为国拨物资,供不应求,在施工中需要使用的相关材料都涉及到粉煤灰的使用,施工中的材料,主要利用烧结粘土等,这给粉煤灰的使用带来较大的机遇。而所谓的粉煤灰是指燃煤资源在电厂生产过程中,利用除尘器设备对煤灰进行收集,通常情况下,粉煤灰具有较大的产生量。
从我国粉煤灰的发展实际出发,要科学的对粉煤灰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粉煤灰利用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利用中要以储存为主;其次促进储存和利用的结合;最后就是主要以利用为主。而且对于粉煤灰的利用,有多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方式包括生产水泥、混凝土等,其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利用。比如将粉煤灰用在化工中,化工材料综合利用企业就滋生出来。我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有关数据显示,为了加强对粉煤灰的应用,就要在产品的生产中参杂一些掺合剂产品,其用量可以达到粉煤灰利用的38%;如果在混凝土中利用添加剂产品,产品的用量就会占据粉煤灰的14%;将其用在建材加工中,其产品的生产就会占据利用量的26%。总体而言,我国对于粉煤灰的利用量较低,利用技术和层次都比国外较低。
二、粉煤灰综合利用
1.建筑建材方面的应用。
(1)粉煤灰水泥。
一般来说,粉煤灰的组成部分为活性SiO2与Al2O3,所以在进行水泥的生产中,可以用其代替黏土,如果将其用在水泥的生产中,粉煤灰的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促进生产产量的提高,让水泥生产的企业减少生产成本,优化水泥的生产性能,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在粉煤灰利用中,不同的煤灰通过加工可以获得不同大小粒径的粉煤灰,不同大小粒径的粉煤灰具有不同的属性,利用其制作水泥,得到的成品也具有不同的密度和抗压性能,增强工程的使用强度,如果粉煤灰的加入量达到60%,其颗粒直径保持在18 到23μm,那么其实现的抗压强度抗压达到最大,因为28 到32μm 的粉煤灰能够有效的提升抗压强度,保证其正常使用。
(2).粉煤灰混凝土。
在对粉煤灰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利用其加工混凝土,就要在混凝土配制中加入适量的粉煤灰,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混凝土性能的改善,还能有效的保证混凝土使用的质量与性能,让产品的生产成本得到控制,优化功能产量。比如:在混凝土的配制中,利用专业设备中的两种不同绝热和温度匹配模式,来控制混凝土养护的温度,有效的完成相关混凝土的参配实验,保证混凝土的温度,保证粉煤灰的掺入量,通过相关的实验发现,粉煤灰使用的量越多,相应的膨胀系数就会减少,从而保证混凝土的使用强度。如果将颗粒整形技术应用在粉煤灰的配比中,将废弃砂石骨料加工成为Ⅰ类再生粗骨料,然后融入粉煤灰的配比,将其制成再生的混凝土,这类混凝土就有较高的抗冻性能。
(3).烧结粉煤灰砖。
烧结粉煤灰砖主要使用的材料就是粉煤灰与黏土原料等,同时烧结粉煤灰砖时,还需要掺入一些工业废渣,然后经过科学的加工以后,实现粉煤灰砖的烧制。因为烧结粉煤灰砖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质量轻、对于黏土的使用质量较小,烧制处理的砖具有优势。对于粉煤灰砖的烧结,如果利用粉煤灰、黏土、激发材料比例为7∶2∶1,将其放在1000℃的温度下进行焙烧,烧制时间为2h,就可以得到质量优质的粉煤灰烧结砖,而且将烧制出来的烧结粉煤灰砖和与黏土烧结砖相比,质量明显较轻,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保证烧结的质量。有关研究中,对于粉煤灰砖的烧结,主要利用的材料就是玻璃粉,其主要起到的就是助溶作用,此时使用的煤矸石和粉煤灰材料比例为3∶7,烧制出来的砖一定是优质的,此时需要保证的工艺条件为:砖坯成型质量分数为12%,成型压力控制在30MPa,烧制温度控制在1150℃,进行保温的时间是100min,升温速率控制在80℃/h,这样烧制的砖和国家标准相当。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qikandaodu/2021/0610/1025.html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