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种植面积非常大,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率非常的低,大量秸秆被直接焚烧,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污染了环境。所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说是近年的热点。秸秆的综合利用方式很多,有直接还田、饲料化利用、制作人造板等等。但我觉得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是最好的利用方式。
为什么说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时最好的利用方式呢?众所周知,近年来气候不断恶化,各种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使得粮食产量减产。而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水等又进一步减少了可耕种的土地。这加剧了人畜争粮的问题。此外,世界上有超过70亿的人口,中国人口也早已超过13亿,而且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人口都在不断地增长,人口日益增长使得对粮食及乳肉的需求不断增大,而这又会导致畜牧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如果这些家畜都放牧的话。无疑又会造成草场的破坏,最终恶性循环,得不偿失。但如果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作物秸秆,那么不仅会减少精料的投喂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乳肉品质,使得人畜争粮的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减少放牧,使草场得以保护。可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那么农作物秸秆到底该如何饲料化利用呢?概括来说有三种处理方法,即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
我们先来看看物理处理方法。切碎是最简单和最普遍的物理处理方法,其他还有浸泡、磨碎、蒸煮、高压蒸气处理、热喷、膨化和辐射等,而秸秆揉搓加工和秸秆饲料压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物理法的新方法,这些方法能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适口性,增加采食量,提高消化率,但不能改变农作物秸秆的组织结构或提高营养价值。
下面我介绍一下秸秆的揉搓处理法。揉搓技术是通过对秸秆精细加工,使之成柔软的丝状物,质地松软,能提高牲畜的适口性、采食率和消化率。根据反刍动物对粗蛋白、能量、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要,把揉碎的农作物秸秆等粗饲料与精料及各种添加剂充分混合配制反刍动物全混合日粮(TMR)的技术已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奶牛场采用此技术,我国的上海和广州等地也已开始应用。TMR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防止动物对日粮中加入的一些劣质及单喂适口性差的饲料的选择,改变了农作物秸秆单喂时适口性差和消化率低的状况;有利于奶牛发挥产乳性能,并能提高其繁殖率;还可节省劳力,有助于控制生产。研究表明,把TMR颗粒化,更能提高动物采食量,日增质量和饲料转化率也能显著提高。周丰岑等(2001)使用全价颗粒料对山羊进行舍饲,其经济效益远大于放牧,而改良品种对全价颗粒料的利用率较高,其增质量每只羊每月为4.6 kg,比对照组提高50.33%。张永根(1999)用颗粒化TMR饲喂肉牛,日增质量比对照组提高了0.12kg,料肉比降低了O.73。
压块是秸秆物理处理的第二种方法。粗饲料压块机可将秸秆和饲草压制成高密度饼块,其压缩比可达1:5甚至l:15。这样可大大减少运输与储存空间,若与烘干设备配套使用,可压制新鲜牧草,保持其营养成分不变,并能防止霉变。高密度饲饼用于日常饲喂、抗灾保畜及商品饲料生产均能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处理方法是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包括酸处理、碱处理、氧化剂处理和氨化等方法,酸碱处理研究较早,因其用量较大,需用大量水冲洗,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生产中并不广泛应用。
氨化处理。利用氨水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欧洲推广应用。其原理是:含氮量较低(≤1%)的低质粗饲料与氨相遇时,其有机物与氨发生氨解反应,其中的木质素与多糖间的酯键结合遭到破坏,形成铵盐,铵盐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瘤胃内微
生物的氮源。另一方面,氨溶于水后形成的氢氧化铵对粗饲料有碱化作用。秸秆经氨化后变得柔软,易于消化吸收,饲料含氮量可增加1倍,采食量和养分消化率提高超过20%。氨的用量为2.5%一3.5%,含水率以40%左右为宜。可用液氨、尿素、碳酸氢氨和氨水等氨源生产秸秆氨化饲料。
氧化处理。利用二氧化硫、臭氧及碱性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处理农作物秸秆。其原理是:氧化剂能破坏木质素分子间的共价键,溶解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使纤维素基质中产生较大空隙,增加纤维素酶和细胞壁成分的接触面积,从而明显提高饲料的消化率。用二氧化硫处理麦秸后,细胞内溶物提高20%,半纤维素降低21%,总氮含量不受影响,但适口性降低, VB遭到破坏,加重了动物酸的负担,使能量代谢受到影响。用臭氧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使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分别降低50%和5%,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是碱化处理的1.17倍,有效提高了秸秆的营养价值,但也有副作用,长期应用可导致动物中毒。因臭氧用量较大,成本较高,故效益不佳。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zonghexinwen/2020/0722/406.html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