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政办发〔2020〕57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进一步做好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进一步明确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强化责任落实、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按照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鉴定评价体系、开发利用共享机制和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开发、利用能力和效率,为建设现代种业强省、服务种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要求。
到2025年,基本完成作物、畜禽(蜜蜂、家蚕)、水产以及重点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全面系统调查与收集,统筹规划布局省级资源库(场、区、圃)建设,探索应用资源鉴定评价、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分工、上下联动的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和共享机制,完善人才队伍、资金投入、规章制度等保障机制。
到2035年,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实现应保尽保,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三)开展全面调查收集,查清资源家底。
实施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的抢救性收集,确保资源不丧失。启动食用菌、农业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农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调查与收集。对作物、畜禽(蜜蜂、家蚕)、水产现有种质资源库(场、区、圃)进行全面调查,地方、企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个人掌握的种质资源统一纳入调查范围,系统梳理资源种类、分布、数量、质量,查清资源家底。实施对通过审定、登记的育成或引进新种质、新品种进行收集整理和入库保存。
(四)建立完善保护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实施活体原位保护和异地保存相结合、活体与遗传材料保存互为补充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模式,应保尽保。统筹布局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同步保存的省级中长期综合种质资源库,分类设置区域性特色专业库(场、区、圃)、复份库(场、区、圃)。优化完善资源保护、保存设施设备,制定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区、圃)建设标准和保护规范,新建、改扩建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挂牌一批省级保种单位。启动省级综合基因库建设,形成以综合基因库为核心,专业种质圃、保种场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设施体系。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确定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根据需要建设种质资源库(场、区、圃),设立保护标志,进行保护管理。
(五)强化科学系统管理,确保资源安全。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分物种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建立完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名录制定与登记管理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级综合种质资源库所在单位具体实施。加强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及时繁殖与更新复壮,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快遗传物质保存、特殊性状分子标记、细胞与组织工程等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确保资源安全和遗传完整性。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国际交流,引进国外优异特色种质资源,推动与农业种质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便利通关机制,提高通关效率。农业种质资源引进单位要对引进的农业种质资源组织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分类分级风险评估,并向省农业农村厅报告,确保产业与生态安全。
(六)实施精准鉴定评价,挖掘优异种质。
依托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建立全省统筹、分工协作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强化育种创新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深化优质、高效、高产、多抗等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理研究,开展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强化基因组测序、等位基因规模化发掘等高通量分子鉴定技术应用,构建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库、分子指纹图谱库,确定资源保护的优先顺序、重点性状以及利用方向。公益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要按照相关职责定位要求,做好种质资源鉴定、信息发布及分发等服务工作。创建资源保护与利用效果评价机制,推动保用结合良性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空间和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zonghexinwen/2020/0805/474.html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