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文物资源相当丰富。 不可移动文物方面 现拥有各级文保单位(点)225处,其中国保单位5处,省保单位9处,市保单位1处,区保单位64处,市保点4处,区保点142处。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可移动文物方面,目前全区共有国有收藏单位19家,共计藏品件(套),覆盖33大类,其中珍贵文物有664件(套),包括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33件,三级文物627件。 近年来,鄞州区始终贯彻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文物事业科学有序发展,成绩显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区文物工作指数测评多次名列全省全市前列;四有档案工作获“省文物局优秀记录档案”;区文管办获得“浙江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考古工作获市先进单位;三普档案、四有档案等业务档案完成在线数据化平台建设等。 新增文物保护单位(点)打好保护主基调 近年来区文物部门在日常文物巡查、踏勘中,认为一批本体完好、风貌完整的不可移动文物符合区级文保单位(点)的相关要求,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价值,较好体现了我区丰富的文化底蕴,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具备相关公布条件。经遴选评审,部分确认公布为第十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区级文物保护点。 文物活化利用展新颜 文物惠民在路上 我区在长期的文物提升利用工作中,不断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涌现出许多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一)宁波帮严氏建筑群--善园 善园,坐落在区保单位宁波帮严氏建筑群内,是全国首创且迄今为止功能最为齐全的公益慈善综合体。在鄞州,义庄、义塾、义诊所随处可见,义士、义举、义故事口口相传。从南宋史浩等人建立义庄义田,到民国银行家、慈善家严康懋为宁波几个地标建筑的改建、筹建奔走呼吁,千百年来,慈风义俗在鄞州延绵不绝。 2013年,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接受鄞州区政府的委托,对严氏建筑群进行更有意义的保护利用。2015年,全国首创的公益慈善综合体善园在鄞州开工建设。2017年6月17日,善园正式开园,承千年之流韵,汇万众之善心。 (二)七塔禅寺栖心图书馆 栖心图书馆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塔禅寺内,是浙东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浙东佛教文献收藏中心,也是宁波地区佛教文献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以“阅读经典,传承文明,开拓视野,启迪智慧”为宗旨,坚持“以科学服务为主导,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佛教哲学发展”为理念。 建筑仿传统四合院式,既古朴典雅,又富有现代气息。馆舍地面两层分别为读者服务与阅览区及图书储藏分区等,地下负一层为重要历史文献书库。于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式对外开放,现馆藏纸质图书4万余册,计划2025年前突破15万册。 (三)潘火桥蔡氏宗祠 针对辖区内的种类各异、面貌不一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我区采取“量体裁衣”的个性化定制方式,开展保护利用。分门别类,精准发力,进行设施建设或改造。发掘其文化内涵,利用其本体优势,增加其文化“附加值”。 如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火桥蔡氏宗祠,在保护修缮原建筑基础上,嫁接其他文化元素,于内部增设锡镴博物馆和熨斗博物馆,并作为街道、社区的文化惠民基地,为茶道、古琴等传统艺术传习及社区文化活动提供场地。 (四)姜山陈鉴桥西洋门楼及其附属用房 鄞州素为商贸之乡,又有义乡之称,义学、义桥众多,慈义文化深深浸透在鄞州大地。在姜山镇陈鉴桥村就有这样一批宁波帮人士营造的民国建筑群,包括捐建“十桥十亭”的“水泥大王”陈磬裁故居--“福房”,上海成泰营造厂陈成德和陈成能营建的“成房”(阿房)。 ■ 西洋门楼附属用房--福房粮仓 该处粮仓计划改造为粮食博物馆,相关改建利用工程已近尾声。建成后将向社会公众开放,展示粮食制作、贮藏流程,内部还将设互动区,通过亲身参与,引导人们珍惜粮食、节约粮食。 ■ 甬上营造史迹馆--成房(阿房)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zonghexinwen/2020/0923/636.html
上一篇:中国(滨州)生态盐田虾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下一篇:车险综合改革实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