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盛和资源董事长胡泽松: 加强稀土资源保证能力建

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盛和资源 董事长胡泽松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盛和资源 将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结合政策导向、市场导向、自身优势,积极向 产业 链上下游协调延伸。未来3-5年

盛和资源董事长胡泽松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盛和资源将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结合政策导向、市场导向、自身优势,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延伸。未来3-5年,公司会将目前4万至5万吨REO(稀土)/年的稀土资源量夯实,同时通过锆钛业务板块、助海外资源项目,实现稀土资源量的进一步增长。”

稀土是列入我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战略性矿产目录的重要战略矿产资源,被称为工业“黄金”,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盛和资源已经形成了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到深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国内、国外的双重布局。

完善产业链布局

2012年,盛和资源借壳上市,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完成了稀土全产业链的布局,成为国内稀土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胡泽松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的发展得益于混合所有制模式。公司的大股东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直属科研单位。国有股东在公司发展方向上发挥着引导作用,而公司日常经营则采用市场化机制运作,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盛和资源逐步确立了“稀土业务为核心,兼顾三稀资源,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延伸”的发展战略。为此,胡泽松结合公司自身优势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四个驱动模式--坚持国有民营、板块运营、国内国外和投资者经营者双轮驱动。

在板块运营双轮驱动中,胡泽松强调了企业家合作平台的重要性:“盛和资源近几年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了快速发展,让并购进来的企业保持了其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公司并购的标的都是市值10亿至20亿元的企业,能将一个企业从小做大,说明这个企业家具有驾驭市场、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家团队是盛和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补充。通过建立企业家平台合作机制、完善激发板块活力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建立‘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盛和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

坚持国内国外双轮驱动,胡泽松认为重点是利用好国内资源,开拓好国际资源,打造完整的国际产业链,将公司产品供给国内外更多用户,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良产品、优质服务,通过产品开发应用创造更多价值。

夯实稀土资源量

在往上游延伸的过程中,通过并购重组以及托管矿山等方式,盛和资源掌握的稀土资源储量位列全国第二。胡泽松表示:“未来3-5年,公司会将目前4万至5万吨REO(稀土)/年的稀土资源量夯实,同时通过锆钛业务板块、借助海外资源项目,实现稀土资源量的进一步增长。”

胡泽松表示,稀土是紧缺资源,所以近几年公司战略规划中将加强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国内方面,公司有两个矿山--托管的德昌多金属采选厂和参股的冕里稀土,这两家企业主要经营稀土开采业务。

“之所以跟股东地矿公司合作托管矿山,是因为当时公司产业链延伸到矿山阶段时,国家已经不再发放新的采矿证,存量资源基本上是各自占用,再找资源有一定难度。”胡泽松说。地矿公司是盛和资源的第六大股东,与公司合作紧密。目前矿山每年有1万吨左右的稀土精矿产量,公司每年支付2000万元的托管费,超出的收益归公司所有。

2016年,盛和资源通过收购海南文盛增加锆钛业务和副产品独居石。锆钛采选中副产品独居石中也含有大量的铽、镝等重稀土。2019年,海南文盛锆钛年产量接近40万吨,独居石产量1万吨。

国外方面,公司与美国基金联合投资了芒廷帕斯矿和澳洲格陵兰矿物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格陵兰”)。芒廷帕斯稀土矿是全美最大、全球第二大在产稀土矿,是中国之外最为优质的稀土矿山之一。公司与芒廷帕斯矿山团队合作,目前全年产量已超过3万吨REO,产品全部由公司销售到国内处理,公司原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16年,乐山盛和以每股0.037澳元认购了澳洲上市公司格陵兰增发的1.25亿股普通股,目前占股10.5%,是单一最大股东。同时,在科瓦内湾项目层面,盛和资源可选择投资占股不超过60%。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zonghexinwen/2020/1021/716.html

上一篇: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农户对秸秆还
下一篇:山东佳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