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依托资源和优势 中国化工园区4大产业链发展模式

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原材料产业,同时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产业。化工园区作为我国化工产业的主要载体,上下游企业合理布局,可将上下游产品连接成线,实现资源最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原材料产业,同时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产业。化工园区作为我国化工产业的主要载体,上下游企业合理布局,可将上下游产品连接成线,实现资源最大化。那对于化工园区来说,产业链模式有哪些呢?今天,为您解读中国化工园区最常见的四种产业链模式!

01 石油天然气化工园区产业链模式

在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是最主要的化工产业链,其生产的产品达到我国化学品的40%。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

产业链情况:

生产石油化工产品

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从炼油出发的产业链如下:

炼油及下游产业链图

通过乙烯裂解产业链、催化重整和联合芳烃产业链、乙烯产业链、丙烯产业链、C4馏份产业链,生产200多种基本有机化学原料。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是资源型的产业链,因此,该产业链的布局和分布也是根据石油天然气的资源来源确定。

资源来源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资源原始开采点,例如我国上个世纪的山东东营胜利油田的开采以及周边的化学工业建设;第二种是贸易资源集中点,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5%以上。

据买化塑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不仅是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也是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2018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4.62亿吨, 相当于924万桶/日;天然气进口量为9040万吨,相当于1254亿立方米。

因此,通过海上运输,沿海地区建立大型的石油化工基地,可以将石油天然气化工园区产业链模式称为开采资源型模式的化工园区和贸易资源型模式的化工园区。

虽然从长远来看开采资源型化工园区的产业链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循环经济技术无法再生化资源,资源的枯竭将不可避免地给该区域的产业链造成毁灭性打击。

但是贸易资源型化工园区的产业链,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其根本资源的移动本身在技术平等的情况下带来了附加的成本增加。而通过资源进口还存在资源的被动性和运输的不确定性,以及运输通道的阻断风险,对于一些产业链不全的化工园区,一旦资源的输入出现问题,对整个化工园区内产业链的影响将更为直接。

只有加强石化产业链向末端产品的延伸,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使我国的石化平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平,才能有效抵御种种风险,才能具有与世界石化巨头抗衡的实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2煤化工园区产业链模式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国家,依托丰富的煤资源优势,近年来煤化工产业突飞猛进。由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具有投资大、技术集成度高、规模消耗大和排污压力的特点,因此必须遵循园区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原则,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产业链模式的煤化工工业园区。

由于煤资源的品质多样性和地区性,国内以内蒙、宁夏、新疆及陕西山东为主以发展循环经济煤化工园区的方式进行综合配套建设。

据买化塑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煤制油投产产能达到1188万吨/年,煤制烯烃产能达到762万吨/年。

典型的循环经济煤化工园区产业链模式如下: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复杂多变,除了受国际原油价格因国际政治环境、大国博弈、地区动荡等因素影响出现波动,以及耗水量大、原料限煤“一刀切”政策影响以外,现代煤化工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三个突出的挑战:

一是大型产业化成套技术的挑战。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碳排放的挑战。

三是炼化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挑战。

因此,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煤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增加煤化工的附加值是煤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与石油相比,煤炭除了含有机质大分子组成外,还富含缩合芳烃和杂原子成分。这一方面决定了它作为洁净能源利用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且,过去芳烃和杂原子成分往往作为杂质和废弃物。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zonghexinwen/2020/1030/734.html

上一篇:改革春潮盈沃土 继往开来启新程--苏州国土资源
下一篇:四环锌锗年产15万吨电解锌及综合回收利用技改项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