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发生了远超过1998年的严重洪水,造成28个省份多处堤防护岸、水库设施、农村供水和灌溉设施、泵站涵闸、水文站等水利工程损毁,水利部预测灾后恢复重建需投资840亿元。大家都有疑问,为什么长江有以三峡为中心的中、上游水库群,以及雅砻江、金沙江、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水库群,却依然遭遇严峻水灾,答案在我国人均水资源调控能力偏弱。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亟需对“水危机”形成共识,尽早启动、部署事关国家安全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水资源调控能力偏弱
中国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良,人均水资源量低,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而美国、加大拿的人均水资源量远高于我国,主要河流的调控能力(即梯级水电开发所获得的调节库容与河流年径流量之比)基本都在100%~200%,我国目前调控能力最高的黄河仅为78%,占全国水资源总量35%的长江调控能力只有15%,与美国、加拿大主要河流的调控能力是天壤之别。
“中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程度和人均库容仅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2和1/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近日表示,以中美两国为例,国土面积、地表径流总量相差不多,但在水资源调控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美国水库数量8.3万座,总库容约亿立方米,大型水库数量8724座,大型水库占10.5% ,人均库容是4700立方米;而我国水库数量9.8万座,总库容约9000亿立方米,大型水库数量756座,大型水库占比不到1%,人均库容只有746立方米。美国水库总库容是中国的1.6倍,大型水库数量是中国12倍,人均库容是中国6.3倍。
王亦楠直言,欧美提前半个多世纪就完成了本国大江大河的水电开发,一直享受水库大坝让经济社会免受洪旱灾害威胁的红利。即便美国已运行50年的最高大坝——奥利维尔大坝2017年发生溢洪道危机,导致下游20万民众紧急撤离,也没有掀起“反坝”舆论。“防洪、供水、灌溉都离不开水库大坝,水电开发与水资源调控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以人均库容和水电开发程度为标志的水资源调控能力,在国际上不仅不存在‘警戒线’,反而是越高越好。”
“拆坝始于美国。”清华大学教授、世界泥沙研究学会主席王兆印近日表示,由于老化、生态修复、维修费太高、没有人当坝主,不安全等原因美国拆掉 多座高2-10m的坝。“拆坝不是大坝的归宿,拆坝并不说明大坝建设不生态。”
梯级坝群减轻地质灾害
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我国水电行业步入科学有序开发大型水电的新阶段。建设大型调节水库电站不仅提升流域的防洪、供水、发电和生态调度能力,更可以有效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耕地安全。如今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主要目标已明确为:修复生态、防范地灾、水力发电,兼顾水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专家一致认为,水电开发是科学防灾减灾的有效有段。
王兆印认为,“西南河流下切导致崩塌滑坡灾害,栖息地单一且不稳定,所以西南河流上建坝一般都会改善生态,控制河流下切,减轻地质灾害。西南河流建设梯级坝群可以把江河变成串糖葫芦似的江库联通水系,适合多种生物生存。”
同意上述观点的还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杨永江,他认为,梯级坝群减灾最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11月3 -13日滑坡堵江形成的白格堰塞湖造成四川、西藏、云南三省100亿元以上损失。“假设下游叶巴滩水电站建成,10天内腾出约8亿立方米有效库容,就可以有效拦截溃决洪水。假如金沙江水电梯级全部开发,沿江的滑坡等得到预先治理和防范,类似的灾害将很少发生。”
然而,十几年来“水电妖魔化”舆论严重影响公众对水库大坝的认知,也干扰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比如,‘十一五’正是我国电力需求急剧增长的时期,水电开发却一度停滞长达4年;‘十二五’常规水电的开工率只是规划的一半;‘十三五’规划中常规水电年均增速在所有电源中倒数第一;我国最大战略水源地、对长江水资源配置具有极重要作用的金沙江龙盘水电站,早在2003年就被列入国家相关规划、明确要优先开发,却一直搁浅至今,等等。”王亦楠表示。
根本之策是建大型调蓄水库
在王亦楠看来,“要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当务之急,根本之策是尽快建设一批大型调蓄水库,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以我国水资源调控能力最高的黄河为例,水资源量占全国2%,却承载了15%的耕地和12%的人口,黄河流域形成了4000万千瓦的风光水电力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龙羊峡水库三文鱼年产量1万吨,占全国1/4,农牧民变成渔民,年收入增加十倍。“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忧患’,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今天黄河开发水电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库容600亿m。龙羊峡、小浪底两个水利水电工程首尾呼应,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杨永江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zonghexinwen/2020/1103/748.html
上一篇:包钢股份国宝级资源价值你知多少?
下一篇:内蒙古:八成以上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